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出自明代屈大均的《摄山秋夕作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树林中的树没有一刻是安静的,落叶的声音频频把鸟儿惊起。
一整夜风吹叶落,好似在刮风下雨,连山中的月亮升上山头都不知道。
打开简陋的松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
天鸡已经报晓,天渐渐亮了,披上衣服,心里又挂念起远行的事来。

注释
摄(shè)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东北四十里。
松门:用松枝编搭成的柴门。
积翠:指山光和山上松柏翠色浓郁。一说指用来编搭成柴门的松枝浓密青翠。
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
远征:远行。作者正为抗清复明而奔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诗之着眼点在写摄山秋夕之夜景,但各联在时间上却并非是写同一时间内所见的景物而是随时逐步推移。首联、颔联写在枕上所闻所感,把心理活动描写得曲折生动;颈联写破晓前开门所见,表面写松阴,写潭水,其实都是写月色;尾联写披衣而准备重上征途。该诗寄情于景,借景言情,运笔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活泼疏朗。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时间为初人夜。这时,山风怒吼,秋林摇曳,黄叶飘零,松涛阵阵,林中之鸟频频发出惊恐的叫声,整个林壑似乎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氛围之中,突出了摄山初夜之动态。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时间为夜半。这联以主观的想象同现实存在的矛盾以见山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至摄山游览,写下了这首山林五律。

参考资料:完善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00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6718篇诗文 ► 42条名句

猜您喜欢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