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出自唐代王建的《渡辽水

译文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注释重:一作“里”,一作“裹”。如:动词,去。

赏析此句的“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王建 王建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渡辽水》是一首杂言古。诗的前两句渲染了战争期间凄凉萧索的气氛;三、四两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五、六两句描写了战士的悲惨命运,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控诉;末二句勾勒战士思家的图景。全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诗中借被迫远征兵卒的口吻,诉恨战之情,表思乡之心;诗人敢于直面现实,在浓浓的乡愁与生离死别中把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者的控诉表现得酣畅淋漓。

创作背景

  人在贞元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疾苦。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北方游牧民族林胡在檀、蓟一带兴兵作乱,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刘济领兵讨伐,诗人随军出征。此诗系诗人“即事谋篇”,为其随军北征横渡滦河时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第3卷)·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兆鹏·小磨诗坊 乡思·武汉:崇文书局,2019
3、 迟乃鹏·王建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1997

赏析

  这首诗借被迫远征兵卒的口吻,诉恨战之情,表思乡之心。“渡辽水,此去成阳五千里。”这两句写了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以五千里的长度拉开故乡咸阳和辽河之间的距离,征战的艰辛已在言外。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这两句回忆出征前情景,“知”字一笔带过,看似轻巧,实极不易。送儿上肉薄骨并、肝髓流野、古来征战鲜少人回的战场,得是见过多少次战争的残酷、看过多少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状,得是度过多少个以泪洗面的不眠夜、抚摸过多少遍娇儿的脸庞,怨恨过多少回如山的军令状,才能说得如此不拖泥带水。此谓“生离”。第四句更进一步,父母已作了“死别”的考虑:怕儿子战死沙场,无人收尸,无

展开阅读全文 ∨
王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411篇诗文 ► 347条名句

猜您喜欢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