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

译文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两鬓斑白,深深感到孤独,唯有顾影自怜。

赏析此句感情沉郁,描摹了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状,抒发了诗人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张九龄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注释
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宿昔:宿是旧有的;一向有的。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人为政贤明,刚正不阿。由于他的努力,唐王朝更稳步地趋于繁盛。可是后来玄宗怠于政事,奸相李林甫极力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从此朝政日非,“开元之治”也就结束了。这首诗正是“曲江罢相后,慨功业不遂而作也”。

参考资料:完善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4

赏析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照镜见白发》是一首五言绝句。人先感怀身世,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又感慨其一事无成,时光飞逝,透露出诗人为美好时光白白流逝而深感惋惜之情,抑或是以嗟叹自怜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鉴:凡欲成就青云之志者,必得时时自醒奋进,蹉跎延宥将贻白发之恨。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225篇诗文 ► 130条名句

猜您喜欢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