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译文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因此霜也来得晚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注释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赏析此句描绘阴霾迷蒙的景象,“秋阴”“霜飞”渲染出迷蒙黯淡的氛围,“枯荷”又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诗人作为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寥,别有一番情韵。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李商隐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注释
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当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便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简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一首七言绝句。此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笔极为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诗人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及他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达出来。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598篇诗文 ► 584条名句

猜您喜欢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