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

郭祥正 郭祥正〔宋代〕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
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借力非人谋。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公来相基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
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
重檐斜飞掣惊电,密瓦莹净蟠苍虬。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
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
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朝庭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城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还没有见过彭城门上的黄楼吧,楼角高耸越过山丘。
云雾从楼脚生起,人们经常看不见柱子的基础,日月升降时高度恰与楼窗平齐。
黄河自西而来犹如惊马般奔流,顷刻间十丈高的河水平了城头。
浑浊的波涛横冲直撞像怒鲸跳跃,高耸的城堞几乎就像酒杯水盂在水面飘浮。
百姓哭喊着怕变成水底的鱼鳖,苏刺史奔走忙碌,尽忠职守为国分忧。
打树桩、夯堤土,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黄河归还旧道,万众欣喜齐赞颂:“若不是苏公,我们的身家性命怎能保留!”
苏公来察勘基址,垒起了巨石,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五月,苏轼到徐州(九年十二月移知徐州)任所,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今河南清丰附近)段大决口,北流断绝(黄河旧道东北流,在今津南境入渤海),河道南移,四十五州县被淹。八月十一日水至徐州,苏轼亲率军民修城挡水,极大地减轻了水灾的损失,使民众发出“非公何以全吾州”的赞叹。十月五日水退,苏轼以防水剩余物资在徐州东门之上修了一座黄楼,既为纪念此次抗灾的胜利,也是城防和观察水情的需要。郭祥正此诗就是因此而发的。他借描写黄楼修建的经过和它壮观的气势,歌颂了苏轼的政绩和他与民众忧乐与共的精神。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622-625.

赏析

  这首诗先用四句诗概说黄楼高耸入云的气势作为引首,接着笔锋一转,以极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大水袭来,苏轼率军民战胜洪水的经过和水后黄楼的修建及修楼的意义。然后再次描绘黄楼的雄伟,叙写楼成后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最后推出诗的主题:但愿永享太平、永无灾变!其间述古征今,微言大义,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此诗结构讲究,语言酣畅,把叙事与抒情、写人与写景、纪实与纪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乎是宋诗此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

  开头四句,先写黄楼之高,笔势飞腾。用山丘、云雾、日月来烘托,气魄宏大。

  接着跳开来,回头写黄河决口“水及徐城”之事。先用“黄河西来”四句写水势凶猛,城被

展开阅读全文 ∨
郭祥正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1431篇诗文 ► 1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苏轼 苏轼〔宋代〕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苍梧谣·天

蔡伸 蔡伸〔宋代〕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 陈与义〔宋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